新闻中心 /News
泾阳小安告诉您必要的地震减米乐M6 M6米乐灾知识
地震发生时可用事先准备好的枕头和坐垫保护头部,如果没有也可用双手抱住头部躲避。
尽量保护头部,冲出房屋到空旷地带,如果来不及,就在坚硬家具下伏而待定,再伺机转移。
遵循就近躲避原则。保护头部,就近躲避到床、桌下等“安全角”或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小开间内,不要跳楼,待强震过后有序撤离。
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
在操场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书包等保护头部;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千万不要慌乱拥向出口,避开人流的拥挤,避免被挤到墙或栅栏处。
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下,避开立交桥、过街桥等结构复杂的构筑物。
危险物或高耸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等。
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遇到山崩、滑坡,要沿着与岩石滚动相垂直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在海边怎样避震?要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高处转移,以避免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的袭击。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悬挂物。
司机应及时停车。要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一旦震动停止,就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警惕余震的再度袭击,防止更大损失发生,听从紧急救援人员的指挥疏散。
学习地震基本急救知识,制订家庭应急预案,开展家庭一分钟紧急避险、撤离与疏散的演练活动;备好防震应急包。配齐应急物品(如药品、食品、饮料、电筒、口罩等)。
家具物品摆放要重的在下、轻的在上。在高大的家具上方不要堆放笨重物品。将床放在内墙(承重墙)附近,要远离屋梁和悬挂的灯具。
清理杂物,使门口、庭院通道畅通,震时便于人员逃离。熟悉周围环境,了解避难场所,地震时可沿指定路线及时疏散。
首先挪开头部周围的杂物,保持呼吸畅通,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
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如果受伤,要用简易的办法包扎好伤口,以免失血太多,造成昏迷。要节约饮食,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使用,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先救近处的人。无论是家人、邻居,还是陌生人,以免错过救人良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先救青壮年。可使他们迅速在救灾中发挥作用。先救容易救的人。可加快救人速度,尽快扩大救人队伍。
首先请家属或邻居提供情况。采取喊话、敲击等方法询问埋压物中是否有待救援者。仔细倾听有无呼救信号,判定被埋压人员位置。
接近被埋压人时,不要用利器刨挖。注意分清支撑物与一般埋压物,不可破坏原有的支撑条件,以免对人员造成新的伤害。
尽快使封闭空间与外界沟通,以便新鲜空气注入。灰尘过大时,可喷水降尘,以免被救者和救人者窒息。及时为被埋压者提供饮水、食品或药物等,以增强其生命力,确保幸存者安全。
首先暴露被埋压者头部,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保证幸存者呼吸顺畅。在抬救过程中不可强拉硬拖,避免使被救者身体再次受到损伤。
蒙上眼睛,使其避免强光的刺激。不可突然接受大量新鲜空气,不可一次进食过多。避免被救人员情绪过于激动。
一旦人的呼吸心跳停止,30秒后昏迷,6分钟后脑细胞死亡。因此,现场急救时,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几分钟最为关键。
构造板块的漂移运动使地壳岩层积聚了巨大的能量,当积聚能量超过了岩层的承受极限时,岩层发生错动或破裂,释放出能量,米乐M6 M6米乐变形的岩石回跳到无应变的状态。这种岩石的瞬时破裂或者滑动过程,就是地震的发生过程,它释放出的能量中的一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由地球内部自然因素造成的地震被称为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天然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其中构造地震分布最广,发生次数最多,破坏力最大,占天然地震的90%以上。
地震造成的强烈破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从古至今人们对它高度关注。人类在还不会使用仪器观测地震的时候,只能直观地感受地震的影响和造成的破坏。
20世纪初,观测地震动的仪器投入使用并能够记录地震动的波形图,由此才开启了定量研究地震的历史。1935年,地球物理学家查尔斯·里克特提出了震级的概念,并发明了采用地震动波形计算震级的方法。他把震级分为l级-10级,并给出了计算震级的基本公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是用来界定地震大小的:但是,对于处在不同位置的观察者而言,所在位置的地震作用强度可能不同,对应的地震烈度也就不同。这好比一盏电灯的功率是一定的,但它发出的光线照在不同距离的地方亮度是不同的。地震烈度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定性描述地震破坏及其灾情的分布情况。
地震断层对地表具有极其强大的破坏力,所到之处,切开岩石,错动山体,无坚不摧。地面上的房屋、桥梁、水坝和各种建设工程都难以幸免。可以说地震断层是带来地震灾害的元凶,因此建设工程场地应尽可能地避开地震断层。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叫作震中,震中附近的区域叫作震中区,也叫作极震区。震中区是地震烈度最高的地方,它所遭受的地震灾害往往最严重二如果你不是处在震中区,从你所在位置到震中的直线距离就是震中距: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影响程度降低,因此地震烈度也降低。
震中位于城市内的地震叫作城市直下型地震。因为震中区落在城市内,能量衰减少,破坏力更强,米乐M6 M6米乐造成的损失就更大。
地震发生时,岩石发生破裂或错动,引发强烈地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这种波就是地震波。
地震发生后,人们往往会问地震发生在哪里?震级多大?可能有什么灾害后果?地震监测技术系统为回答这些问题创造了条件。布设在全国各地的三千多个地震观测台站里的地震仪,在地震发生时记录下地震信息,通过对地震波的解渎,计算出震中位置、发震时间、震级大小和震源深度这些地震的基本参数。
全球有三大地震带,分别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大洋海岭地震带二我国有七个地震多发区域,人陆地区为南北地震带、天山地震带、郯庐地震带、阴山一燕山一渤海地震带、山西地震带、华南沿海地震带;台湾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内,地震多发。
地震的破坏力巨大,与地震破坏相关的因素有四个:1)地震断层错动造成的地表破裂和断层两侧的升降或 位错。2)地震动引发土层力学性质变化,造成地基失效。3)强地面震动。4)地震引发的崩塌、滚石、滑坡、堰塞湖、泥石流等带来的危险。
地震发生后,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才会形成地震灾害。地震灾害往往形成灾害链,根据灾害的形式,分为直接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地震海啸是地震次生灾害的一种一当地震发生在海j芪,岩层错动造成剧烈的海水扰动,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通过海水波动的方式快速向四面八方传播,当传播到海岸、港湾时,速度大幅减慢,激起巨大的海浪,浪高迅疾攀升可达数米甚至十多米.海浪冲到岸上,在岸边和低处肆虐扫荡,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影响地震灾害程度的因素包括地震本身的震级大小、所处位置与震中的距离、承灾体的脆弱程度和数量多少,以及地震发生后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地震震级越大灾害越严重,越靠近震中地区灾害越严重,人口密集、社会财富越集中的区域灾害越严重。在地震灾区,建筑物或其他建设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越低,地震造成的破坏就越严重,灾害损失就越大:在地震发生时,合理的应对措施、有效的抗震救灾行动将会大幅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并避免带来严重的衍生灾害。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交汇区域,是全球构造板块内部地震最活跃的地区,因此地震多、强度大、米乐M6 M6米乐分布广,地震灾害严重。
地震带来的破坏和造成的损失,最主要的就是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的损毁一在地震没有发生之前,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的抗震设防,提高房屋和工程设施抵御地震破坏的能力,减轻地震灾害风险,这佯一旦发生地震,就可以减少灾害损失适应与地震共存,做好震灾预防,是防震减灾的关键。
(1)加强对地震危险性的识别。例如,通过活动断层探测等手段,评价大地震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程度。
(2)科学合理地进行国土利用和城乡建设规划,使重大工程和社会财富分散并远离地震破坏的高危险区域。
地震动和断层错动是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两种主要形式。断层错动出露到地表导致地面破裂,出现水平滑移和垂向升降。断层错动的破坏力强大,处于其直接作用范围内的建设工程将难逃被破坏的厄运,为此建设工程在场址选择时,必须探明活动断层的位置并避开其直接作用范围。
区划图给出的结果是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是抗震设计的依据。我国法律规定,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必须达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科学合理地摆放家具和电器是居家防震的关键。摆放应做到重在下、轻在上,高大家具和电器要靠墙并固定,顶部不放笨重物品,以防倾倒或坠落伤人.悬挂在墙上的画框或镜框应固定,防止脱落。尽量不要在天花板悬挂沉重的吊灯或其他饰品。室内不乱堆物品,确保居家通道畅通,以便地震发生时能够快速安全地撤离、疏散。
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或者。地震预警是利用电磁波的速度远大于地震波的速度的原理,在灾害性地震发生以后,设置在震中区观测强震动的地震仪捕捉到地震动信号,触发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各种信息播报技术,向可能遭受地震破坏的地区发出灾害警报信息。
做好平时的居家预防和应急避险准备,是减少地震伤害的关键环节。准备工作应做在平时并且时时在意,主要包括应急 预案准备、物资准备和行动准备。
在强烈震动停歇之后,应该果断迅速地撤离危险场所,寻找安全的躲避空间或者撤到室外空旷区域。
地震时的应急疏散,应沉着冷静,既要迅速,更要安全!要尽可能带上保护头部的物品和湿衣服或湿毛巾以防粉尘或浓烟吸人口鼻。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用于地震等突发事件发生时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二一般选择城市里的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公共馆所等地作为场址,并经过专门规划建设,配备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
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家里,第一,应注意柜子顶部的坠落物,防备高大家具和电器倾倒,避让可能脱落的吊灯、吊顶、悬挂的沉重画框以及大窗户、镜框等,以防被砸、被压;第二,要尽快关闭燃气阀门,切断电源,避免次生灾害;第三,快速地背靠内墙墙根、墙角蹲下或坐下,尽量降低重心以防摔倒,或者快速地躲避到具有承重墙或者剪力墙的卫生间、储藏室,但不应躲在电热水器下方,不要躲进柜子、箱子里面;第四,用枕头、坐垫或其他物品护住头部、颈部,或躲在坚固桌子下并抓住桌腿;第五,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第六,用湿毛巾或者湿衣服保护口鼻,以防尘土和有害气体伤害。
在地震发生时,学校领导和在岗教职员工应冷静并果断地按照应急预案和疏散方案设定的清单指挥应急避险和疏散行动。学生应不喧哗,不妄动,一切行动听指挥,按照平时演练的方式进行躲避,按照规定的疏散路线快速有序地到达避难场地。
公共场所情况各异,人员密集的场所会有更多的潜在危险。地震发生时,无论是在影剧院、商场、超市、书店,还是在餐馆、车站、机场或码头,都要听从工作人员指挥,不要慌乱,冷静判断,就地蹲在坚实的排椅、柜台、低矮家具旁或柱子边,用手、背包或其他物品护住头部:要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高大货架、电热水器、广告牌,远离吊灯、电扇、空调机等悬挂物下方区域。
如果地震发生时正在开车,在城市要避开十字路口,立即把车停在路边,熄火不取下车钥匙,下车关好门窗但不锁车,人员远离危险区域或进入应急避难场所。在河边、湖边或者山区,应立即停车,人员尽快离开有滑坡、崩塌、滚石危险的区域和湖涌可能波及的岸边。如果地震发生时正在行驶的公交车上,要抓牢扶手,尽量降低重心,以免摔倒或碰伤,等强烈震动停歇、车停稳之后再下车。
如果地震时在城市户外,第一,要避开可能有坠落物和倒塌物的区域,避免被砸、被压;第二,要远离易燃易爆物储放点和高压线、变电站区域,避免火灾、爆炸、毒气、电击带来的伤害;第三,在开阔地要采用蹲下姿势以免摔倒。
如果地震时处于山区,在山顶是安全的,但要注意避免摔倒。在斜坡上或者坡底,要注意滑坡、崩塌、落石、滚石等可能带来的伤害,迅速撤到安全、空旷的地带躲避:如果处于低洼处或者河边、湖边,要预防洪水或湖涌可能带来的伤害,迅速转移到高处开阔地带。
如果地震时被困、被压,一定要坚定有人前来救援的信心,坚信自己可以坚持,可以努力并取得好的成效如果是两人或多人同时被困,一定要相互鼓励一尽最大的可能使自己和同伴冷静,减少体力消耗,不盲目呼叫.同时,应注意外边的动静,伺机呼救,用敲击的方法或者救生呼救装备吸引外界注意。
震后互救,应该把握“三先救”、“三注意”,即:先救容易救的;先救身强力壮的;先救马上有生命危险的:第一注意抢救可以加入救援力量的青壮年和医务工作者,以壮大抢险力量;第二注意可能被困人多的地点;第三优先注意近处可能有人被困的地点。
救助他人时,除了确保自身安全之外,在刨挖过程和对待被救者等方面,应注意下列事项:
(4)挖掘时,不破坏支撑物。使用小型轻便的工具,接近伤员时,要手工谨慎挖掘。尽早使用封闭空间与外界沟通,以便新鲜空气注入。如果灰尘太大,要喷水降尘;
从地震废墟中救人,时间就是生命,越早施行救援成功率越高。人在被压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能快速衰弱,心理状态快速恶化。根据以往的救援经验,在震后3天内救出的被压埋者存活率大大高于3天之后的存活率。
(1)要正视灾难现实,努力寻求帮助并向亲友倾诉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说出自己的恐惧,不隐瞒自己的悲痛,消除自身的紧张和焦虑。
(2)要学会白我辩护,消除自责和罪恶感,积极参与救灾或社会互助行动,增强生活的信心。
(3)要承认并接受情绪和身体上的不适,有意识地与家人和朋友多聚会、多交流情况和想法,保持适度的运动和良好的休息,注意合理饮食,努力恢复正常的作息和生活节奏。更为重要的是,在感觉到有明显的心理压力之后,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来源:泾阳县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