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谁消耗了米乐M6 M6米乐谁的体力
一个朋友,在家里是外公,外孙读高中,体育有几个项目的成绩不合格,担心影响高中毕业,经人介绍,去一体育学校,请一位老师指教。朋友带外孙来到学校。老师打量一下孩子的身材,觉得他有点胖,就带他们来到田径场,让孩子跑一圈看看。孩子没有动,反过来用质问的口气对老师说:“你想消耗我的体力?”老师愕然,对外公说了句“家里大概蛮宠的吧”,算是自己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朋友很不好意思,一个劲对孩子说:“怎么可以对老师这样说话?”事后,朋友对我说,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如果不愿跑,为什么要去指责老师“你想消耗我的体力”,好像老师存了什么坏心似的。再说,米乐M6 M6米乐孩子平时也很正常的,说话、做事都没有反常的迹象。听得出来,朋友没说出来的话是“孩子的精神是正常的”。孩子的话让人无法理解,是因为他的话不合整个事情的逻辑。本来,是你有求于人家体育老师,你和体育老师的见面,米乐M6 M6米乐是出于你的需要,不是体育老师的需要;请体育老师指导,是你“消耗”人家的精力,这是真实的因果,逻辑关系。但是,孩子把事情看成是老师要消耗他的体力,也就是说,事情本来的因果/逻辑关系在他心目中根本不存在,或者说,只存在后一段关系,即“老师要我跑步”,而“我需要老师的辅导”这一前提不存在了。为什么这个孩子会说出这么不合常情、常理的话来呢?如果他连这么简单的逻辑关系都不能理解,那么,他所学的各门课程,要高深、复杂得多――这个小孩的数理化成绩还不错――这个矛盾现象该怎么理解呢?问题不在智力,在于教育的不平衡――生活训练和书面训练的倚轻倚重。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开始,甚至还在幼儿园,就开始接受各种知识的学习;小升初,初升高,然后高考,每一次考试都是一个关口,没有一个家长敢掉以轻心,于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只有两个字:学习。当然,这是指书本知识的学习。不要孩子做任何事。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几乎得不到生活训练,对基本的人际交往缺乏体验、了解。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与社会生活隔绝了开来,除了家庭生活,学生很少有体验更丰富的生活的机会。教育学强调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而在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下,除了音乐、体育课,其他主要文化课的学习方式,基本上限于记忆与抽象思维,无须动用其他感官,连最富于感性、感情元素的语文课,也通行“标准答案”,学生的感受能力与情感发展受到极大的压抑和限制。课堂外的实际生活,则能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即使是到超市买一瓶酱油,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都会使人的各种感官受到丰富的刺激,获得各种信息。首先,品种丰富的产品,不同的包装,会有各种图案、色彩刺激人的视觉;阅读、比较产品说明,也是一种学习。和超市服务人员、收银员接触、交流,对话的语气、语调,不同的方言以及说话时伴随的表情及肢体语言,对一个学生来说,都是有价值的生活体验,米乐M6 M6米乐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就是从这些最小单位的信息的积累开始的;这些信息,既是孩子感受和思维的材料,又是这两种能力发展的动力,是不可或缺的刺激。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刺激与书本学习达到一定的平衡,学生的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才能得到均衡的发展。他对社会生活的了解才可能是比较完整的,“你要消耗我的体力”,其实是教育的尴尬:消耗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许多精力、体力后,连谁消耗谁的体力这样简单的问题都搞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