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打不赢龟缩洞中火箭筒打击无效米乐M6 M6米乐激怒工兵拉来两吨烈性炸药

2022-09-01 00:53:4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1979年2月17日凌晨,经过三天四夜的长途行程,54军162师抵达广西。火车还没有在钢轨上停稳,士兵们便以连为单位,秩序井然地跳下车,向着指定的疏散区域急进。

  一般的部队初抵战场时,都会有几天的休整时间。但162师身为王牌部队,长期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枕戈待旦、枪不离身,所以到来的第二天便投身于战场之中。

  2月18日下午,162师下辖的486团还没来得及吃午饭,就接到了出发的命令。任务是从水口关出境,支援42军攻打复合县城。

  通往复合县城的公路上有座山,当地老百姓叫观音山,我军称之为孤山。它恰好坐落于两条公路交汇点的中间,要想经过必须绕一个坡度很大的弯,无论坦克或者汽车经过时必须减慢速度,否则将面临翻车的风险。

  他们围绕着整座山构筑了环形战壕,内有结实的坑道和由天然石洞改造而成的工事,前沿阵地上还布有大量的铁丝网、地雷阵以及竹签陷阱。

  在对方密不透风的防御下,我军几次强攻孤山都受了挫,损失掉好几辆坦克和汽车。

  孤山不拔掉,大部队插翅也难以飞进复合县城。这项艰巨的任务交到了162师486团1营手上后,营长苟传凯、教导员陈先明立即带人,趁着夜色潜伏到孤山脚下进行侦查。

  孤山右边是大山,左边是河流,周围还有密不透风的大片甘蔗林,地形异常复杂,大兵团作战根本施展不开。分析完情况后,营指挥部认为,只有采用奇袭的方式,才能打越军一个措手不及。

  想要奇袭,必须找到敌人意想不到的点进行突破。这时,孤山北侧的悬崖吸引了指挥员的注意力。那里直上直下,别说人了,就连擅长攀爬的猿猴都很难上去,所以越军在北面的防御兵力极少。

  1营决定剑走偏锋,派出16名敢死队员连夜爬上孤山,战斗开始后趁着大部队进攻之际,从山顶上居高临下地对越军进行打击,令他们猝不及防。

  山下的机枪连、冲锋连均已就位,3挺高射机炮也已架好,下面就看敢死队员们的表现了。

  16名敢死队员都是从连队中抽调的战斗骨干,个个身体强健、技术过硬。他们携带着必要的攀登工具,分成4个小组,在沉沉夜幕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向孤山摸去。

  越军在夜间轻易不会组织战斗,因为害怕火光会暴露自己的射击位置,从而遭到我军炮火的毁灭性打击。

  即便没有越军的火力威胁,敢死队员们的攀爬行动依旧艰难无比。很多陡峭的绝壁只能靠前面的战士踩住下面战士的头和肩膀,以搭人梯的方式慢慢寻找到可以拴绳索的地方。

  有时候,上面的战士不小心踩落了石头,下面的战士立刻会用身体将落石顶住,一来防止击伤战友,二来防止越军听到声音后引起警觉。

  整体高度只有200米的孤山,16名勇士足足用了4个多小时才爬到山顶。好在他们有惊无险地抵达了指定位置,并且牢牢监控住了山腰上越军藏身的一个主要洞口。

  2月20日清晨,攻击的命令传来,首先由工兵实施“三二零爆破法”。这种爆破法是在地上挖几个有一定倾角的炸药包坑座,爆破时先引爆坑座里的大炸药包,利用其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将无数小炸药包和山石抛向越军阵地,以扫除阵地上埋设的地雷。

  接着,高射机枪改变了平时的对空式打法,用平射来压制越军火力,以掩护步兵冲锋。同时,位于阵地前沿左侧的一大块甘蔗地被点燃,防止越军逃到里面躲藏。

  驻守在孤山的越军早就习惯了我军的这种打法,他们从山洞里钻出来,低头沿着战壕进入阵地,轻车熟路地准备进行阻击。

  这时,潜伏在山顶的16名敢死队员行动了。如同冰雹般的手榴弹甩了出去,密集的冲锋兜头洒下来,迎战的越军顿时死伤大半,剩余的人赶忙撤回到山洞内。

  我军从一开始进行对越自卫反击战,就明确了要消灭越军有生力量的目标。如果任由越军逃跑或龟缩于洞中,那么他们很快就会卷土重来,先前的努力将毫无意义。

  而孤山表面密密麻麻全是溶洞,洞内结构复杂,火箭筒、机枪都难以形成有效打击。

  团指挥部得知这一情况后雷霆万钧,立刻派出一个工兵排拉来2吨的烈性炸药。在巨大的声响中,孤山被炸去半边,龟缩在洞内的越军全部埋葬在了这天然的棺材内。

  孤山战役过去仅仅十几天后,1营7连进行了一项特殊任命,由司务长郭生贵担任副连长,率领士兵们进行战斗。

  郭生贵压根没有想过,自己会从一名指挥炊事班挥舞锅铲的司务长变身成手持冲锋枪的战斗主官。

  2月20日,7连刚刚打完孤山战役,还没等喘口气,就接到了连夜开挖战壕的任务。

  挖战壕体力消耗极大,眼见战士们出汗出到虚脱,郭生贵心疼极了,叫上文书童建设去河边打水。

  越南的晚上四处都是密林,可见度极低,两人摸索着到了河边,却找不清下到河里的路。

  就是这一点点微弱的光线,便引来了河对岸越军的扫射,战士们听到枪声后都流下了眼泪,以为司务长已经牺牲在了越南的土地上。

  2月23日天还没亮,7连就接到了紧急任务,要担任全团的尖兵连向重镇高平开进,沿途负责侦察敌情和寻找道路。

  我军使用的,几乎都是三四十年代由法国人、日本人测绘而成的。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地形地貌变化很大,许多明明标着有路的地方实际上布满了荆棘。别说人了,连条蛇都钻不进去。

  我军某团二营在组织撤退时遭遇了敌人的炮火封锁,团指挥部多次指示二营报告所在坐标,准备组织炮火掩护。但跟随二营一同前进的副团长手拿地图,额头汗珠流淌,急得颤抖,也无法报告自身位置。

  明明领导们非常重视识图用图能力,在战前要求排以上的干部全员参加培训,偏偏有些人官架子大,找个通讯员顶替了事,结果到了战场上立刻闹出大笑线连的指导员许科元平时十分注重军事地形学的学习,所以对识图用图颇有心得。他手拿地图带领部队在密林中来回穿梭,当走到两座大山交界的山沟中时,部队停下来休息,顺便清查人数。

  在战场上落单几乎等同于死亡,战士们立即散开,轻声呼唤着郭生贵的名字,喊了老半天也不见回应。许科元命令通讯员小黄打开全连唯一一部步话机,想同上级通报此事。

  2月27日清晨,7连接到了战斗任务,郭生贵奇迹般地弄到了一些大米,给大家熬了两大锅稀饭。

  由于道路难走和后勤部队伤亡惨重的缘故,一线作战部队多已断炊,而郭生贵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还能让大家吃上口热乎饭实属不易。

  谁知粥还没喝几口,越军的一发炮弹突然打在了阵地后面的斜坡上,距离部队驻扎的位置仅有10米远,紧接着,炮弹就像放鞭炮般在阵地上响个不停。

  前后左右的每个方位都有炮弹在爆炸,那一刻,郭生贵几乎看到了死神向自己伸出的双手,这是他在战场上的第三次遇险。

  正在这时,炊事班的几名战士用雨布抬下来一位烈士,通讯员赵光清看到烈士脚上穿的白色袜子后,立即哽咽起来:“这是苏副连长,肯定是苏副连长!”

  3月2日,7连作为前卫连攻打广渊县,郭生贵顶替了苏建国的副连长位置,带领尖兵排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这位在后勤岗位上备受称赞的司务长,拿起枪来也毫不逊色。在他的指挥下,越军先头部队被击溃,广渊县城的大门向我军洞开。

  傍晚时分,郭生贵巡视了一圈阵地后安排大家轮流站哨,随即坐下来准备休息一下。这时,他听见3排潜伏的地方发出了激烈的枪声,立刻带领士兵跑去支援。

  这是郭生贵面临的第四次险情,他和连长王荣森在战斗中全都身负重伤,只能遗憾退出战斗回国疗养。米乐M6 M6米乐米乐M6 M6米乐米乐M6 M6米乐米乐M6 M6米乐

搜索